11月20日,一列满载55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鸣笛启程,标志着今年中欧班列中通道通行量突破3500列。这也是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自2013年通行中欧班列以来,首次年内突破3500列大关,创历史新高。
线路拓展,织密贸易互通“交通网”。今年以来,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先后增加“芜湖—莫斯科”“琉璃河—明斯克”“大同—谢利亚季诺”中欧班列运行线路,目前中欧班列线路已达74条,通达德国、波兰等10余个国家70多个枢纽站点。数字跃升背后,是中国与欧洲贸易往来的持续深化。一条条新线路的开辟,既让商品流通更加顺畅,也打破了地域限制,拉近了中国与欧洲的时空距离,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遇,推动“买全球、卖全球”成为现实。
货品升级,彰显经济转型“硬实力”。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由最初的金属、化工、服装鞋帽等初级产品,逐步升级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些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走向世界,不仅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硬实力,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效率提升,打造通关“快车道”。依托95306“数字口岸”系统,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持续推进无纸化通关,实现与海关、边检等部门的无缝衔接,通过合理铺排列车、提高编制质量、调整换装线路等方式为中欧班列铺设了一条高效便捷的“快车道”,让货物能够更快地通关、更顺畅地运输。通关效率的提升,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提高了中欧班列的市场竞争力,为中欧贸易的持续繁荣注入了新动力。
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未来,期待中欧班列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余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