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 最新报道 > 正文
8月16日,我国首条穿越贺兰山的铁路隧道——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贯通。随着最后1米岩层被成功破除,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深邃的洞内实现了光与光的交汇。对于奋战在此的中铁十五局建设者们来说,这束光,不仅照亮了长达8792米的通道,更照见了一种新时代铁路工程建设的价值追求——在“重”与“轻”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所谓“重”,是铁路建设者们肩上沉甸甸的使命。贺兰山,自古便是天堑。要在其腹心“穿针引线”,其难度之重,超乎想象。翻开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这份工程档案:最大埋深超230米,下穿6条断层破碎带,且围岩岩性多为泥质板岩,突水、坍塌风险极高。但铁路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通过超前地质预报,针对性采用超前管棚加固、双层或三层支护、三台阶加临时横撑等创新工艺,成功克服了施工难题。这份成果的背后,正是铁路人用肩膀扛起 “重” 担、用双手破解 “重” 难的实干。
所谓“轻”,首先体现在对历史根脉的敬畏上。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必须下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面对这道“必答题”,任何一丝一毫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不可挽回的遗憾。项目团队将传统钻爆法升级为“机械开挖+C6钻机作业+动态监测”的低扰动组合技术,以“最小扰动、零震动”的精细化施工完成安全穿越。这里的“轻”,不是技术上的取巧,而是理念上的改变。它意味着更复杂的工序、更高的成本和更长的工期。但正是这种看似“舍近求远”的选择,换来了对古长城“润物细无声”般的呵护。当地表之上的古迹依旧静沐风雨时,地心深处的掘进正以一种“静默”的姿态进行。这份小心翼翼的“轻”,减少了对明长城的影响,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工程施工的协调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份“轻”,也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呵护上。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穿越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腾格里沙漠与黄河流域的生态交界地带,环境敏感而脆弱。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始终将“绿色”二字置于高位。这同样是一种“轻”姿态——轻轻地来,不带来过多的惊扰;工程结束后,更要尽最大努力恢复原貌,轻轻地走,把绿水青山还给自然。
从铁路部门在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建设中展现的“重”与“轻”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新时代铁路的高质量发展——铁路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注重人文、注重生态、注重综合效益的新境界。工程师团队不仅要懂力学、地质学,更要懂历史学、生态学;建设工具不仅有开山辟路的盾构机、掘进机,更有守护历史、监测生态的精密仪器,都为铁路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的贯通,让我们看到,新时代的中国铁路,不仅能以“中国基建”创造工程奇迹,更能以“中国智慧”守护历史根脉与自然生态。这份刚柔并济、收放自如的“重”与“轻”,正是对高质量发展理念生动而深刻的诠释。(文字:张博;AI漫画: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