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拂,广袤的神州大地一派生机盎然。从《礼记》中“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的古训,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呵护一脉相承,并在新时代愈发彰显新活力。
“以绿为盾”保护生态。塞罕坝曾是风沙肆虐之地,三代造林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让“沙地变林海,让荒原成绿洲”,树木的年轮记录着“绿进沙退”的史诗。万里铁道线旁,还有铁路工人在戈壁山峦间种下樟子松等树木,为铁道抵御风沙,为沿线生态环境筑牢绿色屏障,如京沪高铁沿线的景观绿化带,尽显生态智慧。
“以绿为媒”促进发展。江西赣南的脐橙林,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安徽砀山的万亩梨园,助力当地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秦岭康养基地以清新空气吸引都市人群;云南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教育……绿色产业正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铁路部门也借“高铁+旅游”模式,让皖南古村、塞北林场等成热门景点,推动了沿线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展望未来,期待更多行业和领域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篇章,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力量。(李佃好、孟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