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2.4亿人次,同比增长6.7%。其中动车组旅客发送量16.64亿人,同比增长5.5%。这组数据如同一枚鲜明邮戳,盖在新时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卷轴”上,既印证着当下铁路运输的旺盛生命力,也折射出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中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截至2024年底,短短十余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从“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运营到“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蜕变;“和谐号”与“复兴号”的迭代升级,不仅是运营时速的跨越突破,也有助于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写下生动注脚。
高铁科技工作者用智慧赋能高铁建设——中国高铁取得创新突破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科研人员潜心钻研的汗水。智能建造技术促进桥梁、隧道等建设提质增效;安全保障系统助力构建起覆盖全时段、全路段的“智能防护网”;节能环保技术助力动车组单位能耗持续降低……历经十余年深耕,中国高铁在牵引供电、列车控制、车身材料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铁“贴地飞行”,促进区域经济腾飞。不断织密的高铁网络,打破了地理限制,让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高效流动,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比如,京沪高铁的开通带动了沿线城市GDP的增长,架起了“高铁经济走廊”。在乡村振兴领域,高铁的带动作用也较为显著。以贵州榕江为例,贵广高铁开通后,榕江站每日有多趟高铁停靠,南来北往的旅客都可轻松抵达,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正借助高铁的东风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对民众而言,高铁的持续发展让日常出行更便捷高效。比如,电子客票、刷脸进站、智能导航等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服务升级,让出行体验持续迭代优化;静音车厢、无障碍设施、“轻装行服务”等,有助于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每逢节假日,铁路部门凭借智能调度系统实现高铁运力的精准调配,极大缓解了“出行难”问题。
中国高铁以“钢铁之躯”承载创新成果,以“飞驰之姿”展现科技实力。未来,期待中国高铁坚持科技创新,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上续写新辉煌。(陈雷、李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