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来论  >  正文

科普短视频“云课件”为乡村科学教育插上了翅膀

2024-10-18 11:47:02 来源: 未来网

  科普视频带来了什么?一项针对我国中西部河南、甘肃、四川、广西、陕西五个省份的4332名小学生和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给出了答案。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各种渠道中,短视频和视频占比达66.5%,仅次于课堂学习,位列第二位。

  10月16日,在京举行的一场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助力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交流分享会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分享了《短视频生态下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认为科普知识类短视频便于理解、互动性强,能帮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且对学校的科学教育形成了补充。科普类短视频作为一种“云课件”,为乡村科学教育插上了翅膀。

  从传统的点对点到“互联网+”时代的点对面,科普类短视频的辐射效应,为乡村科学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据报道,由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抖音联合发起2024“流动科学课”活动,先后在广西、河南、甘肃、福建、吉林、青海等地持续开展了“送教上门”的校园科普活动,截至目前,由院士、教授、科普达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已完成18个城市30所中小学的校园活动,为超5000名学生带去趣味科普课。抖音站内#流动科学课#话题下相关内容的播放量已达到3.4亿次。

  这一组组数据所折射的,是青少年对科普短视频的巨大需求。其实,科普短视频可以被视作一种知识普惠性的教育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弥补乡村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实验教学条件缺乏足够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据《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用户主动搜索了275亿个知识相关的问题。这种低成本、普惠性的知识传播,就相当于一颗颗种子,将新奇的科学知识带到乡村孩子们的面前,不断点燃着他们心中的科技梦。

  科普短视频不单单传递科学理念和知识,也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短视频平台既保障了内容的持续供给,也建立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低门槛的学习平台,而“流动科学课”科普活动让这样的科普更具现场感。“云课件”所带来的,是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这种趣味性的表达,是把科学原理的阐述与青少年的基本知识储备或基本认知结合起来,更加便于他们理解。比如在青海,水利科学专家张诚通过《西游记》通天河晒经的小故事和龙羊峡、拉西瓦水利枢纽等青海特色水利工程,为孩子们科普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在福建,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魔法老师”的@夏振东讲物理,以其自制的“雷电法杖”实验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植物人史军通过介绍榕树的绞杀过程,让孩子们对植物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新媒体平台的介入,带来了更多“双师课堂”。很多老师不仅引用这些“云课件”授课,还组建了科学实验群,相互交流实验技巧,燃起一阵阵科学实验热。就像一些一线教师所说的:短视频是动态的,能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随时暂停,适合带着孩子们细致观看、讲解、模仿,很适合教学。据《2023抖音科学实验数据报告》显示,科学实验类短视频的“云课件”的作用日益明显,同时抖音科学实验搜索数据同比增长了230%,“水火箭”“空气炮”“雷电法杖”等科学实验视频在抖音备受欢迎。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孩子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已有认知和经验来理解新体验,进而形成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针对青少年的科普,需要更加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把科普同他们的兴趣和认知特点,以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再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既能把科学知识和原理讲得清楚明白,也能引导他们的思维从生活转向科学,提高对科学的认同感,实现“认”的知晓,“同”的能量,“感”的行为。

  高质量的科普教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短视频平台、教育部门、科普场馆合作探索的“流动科学课”,以学习知识为表、培养思维为本,给乡村孩子带去了科学之光。互联网时代的科普,已不单单是知识传播,更多地是价值引领。而科学素养的养成,亦在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眼光和思维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陆玄同)

作者: 编辑: 徐静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