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未来网评:防治校园暴力,既要依法惩戒也要“治好心病”

2020-06-04 11:26:51 来源: 未来网

  近日,网络上一女生被多名男生殴打的视频引起广泛的关注。随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公安局@禄丰警方就“网传云南楚雄女生被男生殴打”发布通报:经查,该视频属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及时将被打女生送医院检查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公安机关已将涉事男生传唤至派出所进行调查;相关后续调查处置情况将及时发布。

  此事能够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说明公众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神经已高度敏感,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此事能够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及时介入,也说明在处理此类事件上,相关部门的响应速度和处理经验已有显著的提升。各方的及时介入和积极处理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多措并举的社会合力正在形成。

  但是,令人忧心的是,校园暴力仍是一种常态化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在不借助网络力量的情况下,很多校园暴力事件仍会被当做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来处理。进入公众视野的事件得到妥善的解决或只是一种幸运,并不足以说明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社会合力能够在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时,都及时地发挥积极的外援作用。

  在所有“亡羊补牢”的外援中,心理疏导和安抚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被欺辱的孩子来说,及时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帮助其走出阴影,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令人欣慰的是,此次事件中,教育部门在将女生送医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和安抚,希望这一必要的举措是及时且有效的。

  校园暴力事件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非常深远,身上的伤可以医治,但心里的伤会痛很久。"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这段话出自东野圭吾的《恶意》,充分地指出了校园同龄之间凌辱的可怖;也说明了在此类事件发生时,心理疏导和安抚的极端重要性。

  但在更多此类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上,学生的心理疏导环节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公众对于此类事件后续的关注,也往往更多地聚焦于施暴者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而较少关注受害者是否真正得到了妥善的心理抚慰,以及这些抚慰是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会极少地关注施暴者一方的心理矫正问题。

  其实,早在2016年,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针对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要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对于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也要在施予必要惩戒的同时注重内心感化,从心理上矫正其暴力倾向。

  总之,“治心病”是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环节,不能缺失。当然,应有的惩戒,甚至入法入刑,都是必须且急迫的。不过,将施暴者“绳之以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还是要以育人为出发点。

作者: 刘文涛 编辑: 李奕磊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