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鼠年将至,让孩子们在春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0-01-21 13:44:08 来源: 未来网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是苏轼《守岁》描绘的过年温情画面。

  对大人而言的过年,在孩子眼中更多的是多了父母陪伴。而春节对于国人而言,又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节点。那么,在这样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团圆时刻,为孩子上一堂“传统文化”课,不仅能增加节日趣味,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同样也是延续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亦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让孩子在参与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中感知年味、感受春节的安宁祥和韵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春节,理解团圆,理解乡愁,从而收获幸福,快乐成长。

  比如让孩子与父母一起扫尘、包汤圆、写春联、贴福字、挂灯笼、做团圆饭等等,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接受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从而带动整个家庭重拾春节习俗。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培养孩子们对传统习俗的兴趣,继而培养他呢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其实,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很多人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且电子产品和网络社交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很有趣的传统习俗也销声匿迹。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春节不过是寒假的一部分,至于其所承载的内涵和情感,他们并不了留意,更不甚了解。虽然一些部门和单位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毕竟是局限的,只有家庭重视起来,家长们行动起来,才能让“春节”这堂传统文化课更入脑入心。

  记得小时候过年,父母会给我们交流过年有趣的习俗。比如除夕全家为什么吃团圆饭?什么叫“守岁”?怎样“守岁的”?第二天早晨为什么大人要放“开门炮”?“开门炮”有什么讲究?正月初一为什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为什么要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有什么讲究?等等。现在的小孩子除了玩手机,要红包,很少会了解关于过年的趣事了。

  而这种不关心的背后就意味着习俗的逐渐消亡。但家长们可以讲给孩子听,比如“贴春联”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之所以要“贴春联”,是因为传说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便派了神荼、郁垒两名神将去把守山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而真正用红纸书写春联,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忽然心血来潮,命令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随后这种形式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了。

  倒贴“福”字时,可以告诉孩子,虽然倒贴表示“福”到了,但有讲究,比如大门上就不适合倒贴“福”字,因为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恭敬的地方,贴福字应该郑重不阿,端庄大气。而在水缸、谷仓、衣柜等地方倒贴较好,这是为了避讳家里的福气被倒掉。

  只有从基本的孩子可接受的范围,讲清楚我们的年俗,并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和新的元素,这种文化习俗的传承才不会突兀。毕竟,在孩子的理解和认知上,无法真正区别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现代,所以要在理念上弱化二元划分,同时赋予传统文化现代之魂。

  而且,这种感知和实践是为了让孩子在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对我们的文化及其环境有全面、充分的感受、体会和认识,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才能让传统文化厚植心中,带给孩子成长的自信和欢乐。

  (陆玄同)

作者: 陆玄同 编辑: 李奕磊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