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在一起·武汉“封城”后】之二:武汉现在缺粮缺菜吗?

2020-02-04 14:20:44 来源: 未来网

  编者按: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

  “封城”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要之举,为了抗击疫情,武汉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病毒隔离但人心相通,全国上下,共克时艰,始终与武汉人民在一起。钟南山院士眼含热泪地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

  为此,我们开设专栏【在一起?武汉“封城”后】,邀请生活在武汉的知名时事评论员作为特约观察员,以一名普通市民的眼光,记录“封城”后武汉人民的真实生活。

  本网特约观察员 斯涵涵

  “封城”之后,除了各地医务人员驰援、紧急调拨医用资源之外,加大物资供应,解决数百万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为自觉宅在家的人们提供保障,确保市场物资供应充足,稳定物价,便成了重中之重。

  “封城”之初,人们大量采购粮食蔬菜,超过了市场预存量,加上不少人停工、休假返乡过年,人手不足,造成了市场失衡及结构性供应短缺,蔬菜成了紧缺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山东、海南等全国各地的蔬菜源源不断运往武汉。电视里山东寿光的菜农连夜采摘、装运蔬菜的镜头让人感动。

  但没想到这些捐赠的蔬菜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12月30日,山东寿光捐赠的350吨蔬菜抵达武汉后被低价售卖一事,成了热门话题。

  对于此事,我和部分人士有不同的看法:第一,这些是新鲜蔬菜,不易储存,又经过长途跋涉,避免腐烂、浪费,尽快进入百姓餐桌乃当务之急。

  第二,将捐赠的蔬菜无偿分配到那些最需要的市民手中,当然是最理想的办法,但在要求居家隔离的情况下,在数百万市民中筛选出最需要的人,还要确保公平,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若真等那套程序走完,这些菜恐怕所剩无几了。

  武汉市有武商、中商、中百三大零售网络,门店遍布武汉三镇。这些捐赠蔬菜被分送到这些超市中,以低价销售,用市场渠道甄别出最需要的人群,无疑是争分夺秒的抗疫形势下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一点,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有规定:“对于不易储存、运输和超过实际需要的受赠财产,受赠人可以变卖,所取得的全部收入,应当用于捐赠目的”。可见,将外地捐赠的新鲜蔬菜通过市场渠道,快速分发到民众家中,快速变现,再集中上缴,并严格用于疫情防控,是有法理依据的,关键在于所得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违规必惩。

  12月31日下午,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外出,闭门十日的我“装备齐整”地去到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在那里买了2元钱一斤的龙豆、3元多钱的西红柿、黄瓜等,我还远远地告诉不知情的顾客、邻居,去买便宜菜,他们露出惊讶的表情,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也都高兴地买了不少。

  处理捐赠蔬菜还有一个反例。我一位同学住的小区里有位保安队长,一贯热心快肠。封城之后,他的亲友送给他一小拖车蔬菜,他吃不完,便想着捐给居民算了。他在业主群里发了消息,有业主看到了,赶紧下去领,有的还领得有点多,他也不好制止。有的看到信息晚了,下楼去已经没有了;有的人以为是政府送的菜,认为自己家才是最需要的,这般处理不公平,便在群里骂开了。尽管有人在解释,也在感谢保安队长,但那些已经骂出的话语无疑伤害了好人的心,一件大善事变成了堵心事,让人遗憾。

  不断有朋友关心我是否物资严重短缺,我说还好,日常生活必需品基本能够满足。

  这不是要面子,是实情。当然,我家住在大型商超附近,购物方便,有些市民离商圈远,或行动不便,或信息不灵通,也不会网购,可能就买不到新鲜、便宜的蔬菜,这是有关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并切实解决的。

  “菜篮子”在平时都是各方重视的民生工程,“战时”尤甚。从买菜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如何公平、科学、高效地看待、处理好抗疫事务,我们要学习、反思、改进的还有很多。

  2月3日,有个新闻引起我们武汉市民的关注:“解放军驻鄂部队开始承担武汉市民生活物资配送任务”。此时,武汉确诊病例已经达到了5142例,在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的严峻时候,子弟兵的介入让焦虑的人们感到心安。

  希望我们能够吃到更多鲜嫩的蔬菜,更希望武汉人的日子早点恢复以往。

    相关文章:

    【在一起·武汉“封城”后】之一:我是武汉人

 

作者: 斯涵涵 编辑: 巩帅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