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未来网评:读懂“节约粮食”背后多重含义

2020-10-16 20:06:29 来源: 未来网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世界性节日的诞生,往往背后都有许多令人触动甚至震撼的故事,同样也说明这一主题的异常重要性。世界粮食日更是如此。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世界性粮食危机,无数无辜生命因为短缺粮食而逝去,方让“世界粮食日”的决议孕育而生。可以说,“世界粮食日”五个字,载满生命之重。

  “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穿越40年的历史,世界粮食日一如既往被全球各国重视,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世界粮食供应存在潜在危机,更彰显出这一节日的分量和节约粮食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节约粮食,不仅是对生产的尊重,也是一种“再生产”。在世界粮食日,思考“如何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心底自觉和习惯,而不是一种被动行为”这一问题,意义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读懂节约粮食背后的多重含义。

  要读懂节约粮食背后的大格局。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粮食的珍贵、生产的辛劳。倘若14亿人每天节约一点粮食,成年累月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就是一次“再生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竭尽全力生产与举手之劳节约同样重要,一样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正确行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更要读懂节约粮食背后这个大格局,真正让节约成自觉、让珍惜成习惯。

  要读懂节约粮食背后的真辛劳。“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辛劳耕作的酸甜苦辣,只有体验过才会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童朗朗书声中的勤俭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为的就是,教育每一代人要懂得农民的艰辛、劳作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盘中的粮食。以前,不理解父辈们舍不得倒剩菜剩饭,现今,理解了他们那一辈人的“舍不得”里有着更加透彻的劳作体悟。节约粮食,就当换位思考这份艰辛,读懂背后的真辛劳,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粒粮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要读懂节约粮食背后的好品德。古有司马光“俭朴为荣,奢侈为耻”的家风教育,今提“小米粒”里也有“大民生”,这都昭示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陶行知讲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节约粮食,尊重劳动,也是美德的体现。一个人要成长、成才、成功,就必须要将德融于血脉、践于行动。就好比中华文明赓续千年,德之体现,点点滴滴。读懂节约粮食背后的美德,就能让节约粮食变被动为主动、化应付为真诚,就能更好地修身润德、提升自我。

  作者:陈孝斌

作者: 编辑: 高富灿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