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对校内作业布置、课后服务、教学质量与校外培训做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力图切实解决教育减负的问题,将家长和孩子带离学业焦虑。
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一直受大众关注,导致的休息时间不足、心理状态不稳定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同时,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让家长们也叫苦不迭。部分家长并不愿意给孩子补课,但是在别家孩子选择了补课的压力下,“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让家长们只能也给孩子报补课班。除了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使得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也增多了。由于孩子的作业量与学习时长的增加,家长不得不承担了部分辅导作业的职能,而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在辅导的过程中不易控制情绪,还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
教育“内卷化”、“鸡娃”普遍化,一系列连锁反应使众多家庭困在严重的焦虑情绪中。长远来看,由此带来的“生不起、养不起”的压力甚至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均衡发展。
在我国,教育“减负”的政策长期存在。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但几十年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多有存在,学生的学业压力仍然很大。说到底,教育“减负”不是仅靠“减少作业”就能一步到位的,还是应该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根源问题。
教育负担重的核心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与应试评价机制的单一,此次“双减”文件多条并举,校内校外全面治理,为教育切实减负指明了方向。比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既考虑到了有补课需求的学生,又提供了学生托管服务,切实消除家长们的焦虑。此外,坚持素质教育,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家长和学生也才能真正地从重担中解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生教育“减负”问题不仅事关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更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以“双减”为契机,相信教育“减负”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中小学生将轻装上阵,走向快乐学习的明天。(吴曼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