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百年以来,人类始终保持着对太空的敬畏与探寻,冥冥之中遐想那里是否蕴藏着“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终极答案。星空之下,看似渺小的人类,总是在用探索之心去发现更新的世界、去创造伟大的壮举,这也是人类从“未知”到“未来”的前行逻辑。这一切的源头,很可能就来自于青少年时期的某一次教育触动。在无数校园的教室里,授业与解惑形成了师生之间的默契,如果教室是在浩瀚太空,岂不是更让人予以期待?
“搬好小板凳坐等”“期待我们亚平老师第二次太空授课”“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天宫课堂”即将开讲的消息一经发布,社交媒体上的网友就开始心向往之。将课堂放在太空,就此打开观察宇宙的新视角,让所有人都欣赏到星河之美;同时,中国空间站里的失重让一些试验不再有“模拟”“假设”的维度,更能让青少年“眼见为实”。在首次太空授课中,从质量测试演示,到单摆运动演示,再到陀螺运动演示……一个个太空课堂名场面让多少人至今印象深刻,可观可想的科技场景,就此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也成就了那一届“太空班”的美名。参天大树并非一日长成,但梦想的种子一旦发芽,就能迸发出风华正茂的力量。而这,正是太空授课给予我们的生动启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天宫课堂”的落脚在于对科技创新的生动映照,而它更高层次的含义,还在于映射出我们一代代航天人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宫”遨游、“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凝集着我们国家和民族追求科技进步的澎湃力量。在中国航天“扬帆起航,探索九天”的道路之上,铸就了载入我们精神谱系的“两弹一星”精神、“东风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最鲜活的历史,也是最生动的教材。它们宛如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串联起中国航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更树立起“天宫课堂”的时代背景,推动着后来人从“本来”走向“未来”。
星光不负赶路人。人类之所以能从地面奔向太空,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与展望中,踏上新的旅途。在时间的变量中,青少年是事业传承的关键力量。此次“天宫课堂”,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届时的“问”与“答”的环节,必定是精彩纷呈、创意无限。时隔8年,当这堂别具一格的直播课再次来到,尤其是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进行首次太空授课,非比寻常的意义亦给出了深刻启示——中国航天所迈出的每一步,时代都将予以清晰的记录。可以肯定的是,一堂生动的“太空课”,足以让更多的青少年立起“仰望星空”的精神坐标,清晰“脚踏实地”的方法论断,从而让他们发生从“知”到“行”的积极转变。
“天宫”开讲啦,我们的课堂在星辰大海。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浩瀚宇宙不止是物理上的空间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目标所至。遥想当初的大国太空竞赛时期,我们连“学生”的资格都不具备;如今,我们的太空教师已经能面对全球直播开讲。身份的升级看似轻描淡写,这背后却是中国航天人的“数十年磨一剑”。当“星辰大海”越发成为一句流行的热词,我们更要读懂这其中所承载的奋斗历程、所激发的壮志豪情。在这样一堂“太空课”上,让我们一起心怀宇宙的浪漫秘密、珍惜成就的来之不易、着眼未来的星河璀璨。(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