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亲爱的》的原型孙海洋寻子14年后,终于与儿子相认。7月,电影《失孤》的原型郭刚堂也找回了失散24年的儿子。截至11月30日,公安机关成功侦破拐卖儿童积案290余起,抓获拐卖儿童犯罪嫌疑人690余名,累计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8307名。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多年的家庭的重聚。为了让被拐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公安部门驰而不息,夙兴夜寐,挂牌督办积案,组织精干力量,用新技术、新手段寻找线索,让“团圆”行动实现了多个家庭的团圆。《亲爱的》《失孤》在现实里,终于有了比电影更温暖的结局,孩子们重回亲人的怀抱,脱轨的家庭重回正常生活的轨道。这些被找回的孩子,像一束束光,支撑着仍未找到孩子的家庭继续前行,激励着相关部门打拐行动的稳步推进。
拐卖儿童,天理不容。分离多年的亲人重逢相拥而泣,既让围观者动容流泪,也让人们对人贩子更加深恶痛绝。这些利欲熏心的人,将孩子当成明码标价的商品,为一己私欲强行改写了无辜孩子的成长轨迹,也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等待他们的是冰冷的手铐和法律的严惩。
刑法严厉、信息传播迅速、相关部门雷厉风行,如今,拐卖儿童案发率已降至新低。据公安部6月1日公布数据显示,盗抢拐卖儿童案件年发案降至20起左右,基本都能实现快侦快破。不过,拐卖儿童事件始终未能清零,有买方需求无疑是关键原因。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针对拐卖案件中的买方作出相关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其中,针对没有虐童、不阻拦解救被拐儿童的买方,规定中的相关表述由之前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修正为“可从轻减轻处罚”,这是从法律层面上对拐卖案件相关主体责任的进一步明确和收紧。
近几年,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各种刑侦手段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陈年旧案”被侦破,犯罪分子被依法处理,被拐儿童得以与亲生父母相认。但是案件告破并不意味着圆满结束,事实上,还有很多现实的困境依然存在。被拐卖的孩子多年后被寻回,他们大多已经成年,在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往往面临的是血缘与亲情的冲突、情理与法理的纠葛。如何融入原生家庭以及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如何面对养父母涉及犯罪的“买主”身份?被拐孩子被找回,在他们的世界里,是原有生活秩序的剧烈动荡甚至瓦解;除了伦理纠葛,处理两个家庭之间的赡养与经济关系,也是现实的问题。这些悲剧都本不该由这些孩子承担,却又实实在在地横亘在他们面前。
还有许多被拐儿童还未成年便得知了自己被收养或是收买的事实,在成长过程中就感受到了强烈的痛苦。他们有的被养父母虐待,身心受伤;有的因为不知如何面对两个家庭,不敢去寻亲,长期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有的将“被人贩子拐卖”误等同于“被亲生父母抛弃”,而又错误地将“被抛弃”归为自己的错而长期自卑,有的甚至因此对亲生父母产生怨恨……每个孩子本该都是家庭的“宝贝”,却因为被拐卖而遭受本不该有的痛苦,叫人如何不痛心。
所有这些痛苦,都来源于拐卖儿童的罪恶,惟有“天下无拐”,才能拔除悲剧的根源。同时,找到被拐孩子不是“团圆”行动的终点,仍需要妇幼保护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各方参与,尊重被拐孩子的意愿,治愈他们的心理创伤,弥合他们与原生家庭之间的裂隙等,帮助每一个“迷路”的孩子从身到心真正“回家”。而这,也是文明社会的温情所系。(吴曼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