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化至辽宁丹东的4318/7次列车是沈阳局集团公司管内行驶在东部山区里的一趟“慢火车”。今年春运期间,这趟列车上开办的“年货大集”,让沿线各村镇的农民不用等到进城,就可在车厢里售卖自家山货。因地制宜地开行列车,正是铁路部门回应民生需求的体现。
当复兴号、和谐号系列动车组驰骋在神州大地上,依托日渐成型的“八纵八横”高铁网,将春运带入便捷高效的“高速时代”。若将高铁比作“大动脉”,高速奔腾冲破壁垒,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那么“慢火车”就是“毛细血管”,虽然并不太显眼,但在蜿蜒摇曳中功效卓著。快慢相依,二者缺一不可。
深入山区、站站停靠、票价低廉、平稳可靠……都是公益性慢火车的特点,也是广受群众认可的重要原因。穿行在山川河流之间,“慢火车”将山区与城镇相连,也将家乡与梦想相连。据了解,铁路部门在春运期间继续保持公益性“慢火车”开行规模,不安排停运,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切实保障边远山区群众出行。持续开行的列车,不仅保证了偏远山区的人们在春运当中的日常出行,更为返乡的人们铺就了一条稳定可靠的归途,让追梦的脚步愈加坚定。
人群流动、货物流通,都得益于“慢火车”,对于山区居民而言,是“便民车”,更是“致富车”。当山货登上列车,“年货大集”为这列“慢火车”上的人间烟火气中增添了浓浓的年味。此刻,车上的乘客们并不会如何关注何时到达终点,而是自己的货品销售情况。贴合实际、满足需求的列车,为沿线居民带来的正是满满的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
无论是追梦的脚步,还是车厢里的“年货大集”,真正从实际出发,“慢火车”正在真真切切地解决民生需求。慢悠悠地行驶在两山之间的绿皮火车,在时光里摇曳生姿,交织成名为“幸福”的彩虹,流动着独属于“慢”的耀眼光华,传递着关于民生的炙热温度。
高铁呼啸而过,定义着“快激情”;“慢火车”蜿蜒前行,诠释着“慢温情”。快节奏里的缓步徐行,满足了偏远山区居民的出行刚需,也带来了奔向小康的新机遇,这是对共同富裕的坚定诠释,更是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践行。(文字:冯书浩;剪纸:赵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