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未来网评:精神不息,看见“重生”到“新生”的力量——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5周年

2023-05-12 13:35:43 来源: 未来网

  15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记载以来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最为惨重的一次灾难。一时间,灾区满目疮痍、山河陆沉,大地呜咽、草木含悲。地动山摇之际,我们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无数向震中挺进的中国力量,筑起了力挽狂澜的钢铁脊梁,扶住了颠簸颤动的巴蜀大地。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而言,它的前进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在蜿蜒曲折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猝然而至的地震灾害,总是在第一时间检视着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能力的中国力量。中国力量,重要内核是精神的力量。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正是这么一股子精神力量在指引,让我们始终笃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害!

  很多事情,要放在更长远的时光轴里,方能看清其中的波澜壮阔。如果说在残垣断壁之中要鼓起重新站起来的勇气,那么从废墟之中收拾起继续生活的信心,则同样考验着精神的力量。15年过去了,如今的映秀镇红色旅游景点内人头攒动;汉旺新城里处处可见江南水乡的温馨景象;羌寨农家乐成为周边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北川工业园出产的成品畅销国内多个省市……在看到一个个热腾腾的场景抚平了地震所留下的痕迹,令国际舆论也感叹“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

  灾区嬗变十五载,崭新的城镇已拔地而起,而很多亲历地震的人们,他们心中的那道裂痕是否已经愈合?时间和空间始终是无法置换,使得有的哀伤和痛苦只能靠自己去一点点去稀释,这个历程或许很长,但我们更愿意相信他们已经走出凛冬、拥抱春天。毕竟,回归平凡而安静的新生活,本身就蕴藏着时间不断向前的逻辑。近期,“5·12”汶川特大地震十五周年纪录片《亲历者说》在多个平台播出,一些格斗运动员、空降老兵、社会工作者、人力车夫、独立音乐人和电商主播等亲历者走进观众的视线,以感恩、向善、乐观的精神展现着各自精彩的生活画卷的同时,也让“他们现在过的还好吗?”有了具体的回答。

  因为记得,所以缅怀。都说周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但笔者却不太想以“十五周年祭”来作为对那一场地震的回望——并不是因为遗忘或者回避,而是看到了传承和新生。就在前几天,四川泸州发生了3.7级地震,幼儿园的幼师们立刻逆向飞奔,带正在午睡的孩子们撤离。这些幼师很多都是经历过汶川地震的90后00后,当年她们是需要被保护的孩子,现在已是可以保护孩子的老师。人们从这群年轻人身上看到一份可贵的担当,恰恰是“精神”这个词汇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如果说震区废墟上的崛起是城镇的重生,那么这里的“人”与“事”,更让我们感受到走向明天的希望。他们,是让人振奋的新生力量。

  没有哪一次重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何看待这种进步,不仅是表达“怎么看过去”的鲜明态度,更是彰显“如何向未来”的坚定决心。从救灾到重建,从震后到振兴——十五年光阴,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勇毅前行的脉络更加清晰起来。而这束从大地裂缝处所照进来的光,也将指引我们走向更远方。(谢伟锋)

作者: 谢伟锋 编辑: 高富灿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