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食品界诺贝尔奖”违规宣传污染市场环境,洋奖出洋相如何治理?

2023-06-07 09:31:34 来源: 未来网

  陆玄同

  “国际奖”成了“国际谎”。据媒体报道,近日黄天鹅某款鸡蛋10枚装、30枚装均获“国际蒙特奖”金奖的消息,让该“洋奖”出了洋相,也引发网友对一些所谓国际奖的质疑。

  “国际蒙特奖”官方虽然宣称国内不少评奖企业违背国家法规,使用“食品的诺贝尔奖”“食品奥斯卡”“世界食品品质”等夸大宣传,甚至伪造和修改获奖情况等情形,试图把锅甩给某些“贪名逐利”的中国企业,但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出这个奖项本身的水分含量。比如,该奖项主办机构透露,2023年中国有超过110余家公司的312件产品获得了国际蒙特奖。

  其实不止黄天鹅,包括今麦郎、洽洽食品、圣元、燕之屋、得益乳业等多家企业仍在进行“食品界诺贝尔奖”等违规宣传。同时,山寨“国际大奖”在教育、影视等行业也风靡许久,这些所谓的“国际大奖”之所以受推崇,就是主办方把握住了国内一些企业和一些人心灵深处的崇洋媚外情结。这本质上是一种不自信,因为自我贬低,就需要一些花里胡哨的“国际野鸡奖”来标榜质量,加持声誉。但他们显然忘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企业产品质量好不好,好不好用,消费者是会用脚投票的,最多只能忽悠一时。

  从洋文凭就是高水平,到洋商品就是好商品,再到洋奖就是最高奖……各种五花八门的国际奖被企业和个人用来装点门面,提升身份,不禁让人想起网上流传的那个“人傻,钱多,快来”的著名笑话。有需求就有生意,国外主办方针对国人的国际奖情结,专门设置奖项获利,而获奖企业和个人,又以此欺骗消费者,攫取利益。

  显然,时下这种“国际奖”,已然成为某些人和企业忽悠国内观众或者消费者的一种心照不宣的游戏。但这种所谓“国际奖”的欺骗行为,因我们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并没有受到严厉处罚。希望相关部门及时补上这一短板,同时对正规的国际奖做个公示,定期公布野鸡国际奖名单,提醒企业和个人免受欺骗。

  如果说,以前崇洋媚外倒还理解,现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还对国际野鸡奖趋之若鹜,这就不是蠢而是坏了。毕竟,相比他们从消费者身上获得的利益,跑奖花费的费用不过是九牛一毛。

  虽然我们的相关法律缺乏针对“国际奖”的要求,但对违规虚假宣传的企业,还是要加大曝光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那些热衷国际光环的企业和个人“竹篮打水一场空”。同时,全社会都应该自信起来,或者说,监管部门要用强有力的执法让假冒伪劣无处遁形,给民众自信,避免被“洋奖”闹了笑话。

作者: 陆玄同 编辑: 高富灿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