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通话,意义不言而喻。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开展第2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部署(以下简称“推普周”),主题为“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的第26届推普周于今年9月11日至17日举办。
自古以来,语言都是人与人沟通的最有效媒介。对于国家来说,通用的语言文字,可以使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实现经济文化无障碍交流。从周代的“雅言”到汉代的“通语”,从隋唐的“秦音”到元代的“天下通语”,从明清的“官话”到民国的“国语”,任何时代都有其官方语言。但其所能传递的地域和阶层仍然有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普通话”,随着教育普及,扩延到田野山间,让更多人学习并接受。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达80.72%,历史性实现了“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但即便如此,老百姓日常表达仍然以方言居多,而推广普通话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普及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语言,并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事业。在改革开放时期,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动迁徙,群“音”汇聚成为很多地方的常态,普通话的普及有效消除了隔阂和误解,让务工人员得以快速了解并融入当地。在前几年的脱贫攻坚中,推广普通话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尤其面对少数民族和广袤西部农村,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提升与当地民众沟通的效率,也可以使扶贫干部快速了解当地需求,继而与群众打成一片。
语同四海,文以载道。千年以来的“书同文、语同音”梦想,随着普通话推广正成为现实。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实也是经济资源和安全资源,不仅关乎文脉延续和社会活动,也支撑着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回看乡村振兴、对外开放,普通话代表的则是一个国家发展升腾的文化软实力。
但我们也清楚,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需尊重各个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多元性。方言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同地区的民俗、历史和文化信息。而方言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正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应遵循各自规律、相互尊重、相伴相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语言庞杂的大国来说,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是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可以为方言使用者提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也可能促使方言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自己与其他地区的方言。反过来,方言的丰富多样也会为普通话使用者提供更深刻的文化体验和理解。
我们会说方言,也要会说民族共同语。这是对我们语言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负责。只有坚持多元并存、和谐发展的语言政策,才会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交流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继而不断形成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交流中优先使用普通话的生动场景。(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