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9月30日上午,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祭奠忠魂、致敬英烈,深切缅怀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挺立的民族脊梁,需要最高的仪式。我们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以国家的名义追思先烈、缅怀英雄——这一切,正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鎏金大字的最好辉映。
历史是由每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所书写的,这其中最不能被忘记的,必然是英烈。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却前赴后继创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华盛世。
在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上,少先队员与社会各界一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传承英烈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庄严肃穆的仪式就是最好的种子播撒。有人记得,英雄就能永远活着,当青少年们选择用“知”与“行”去擦亮那些不朽的名字,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就有了绵绵不断的血脉赓续。
英烈,从来不只是教材课本上面带有光环的词汇,而是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时时刻刻涌现出来的平凡英雄。
黄文秀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驻村扶贫,造福一方百姓,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把心思和精力奉献到干事创业、勤政为民上,廖俊波用行动为广大党员干部立起“去哪里”的精神坐标;当舒兰市出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降雨之时,骆旭东等四名同志冲到最前面……
“人民英雄”这滚烫的四个字,已经矗立成一种精神丰碑。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渺小,但他的精神也能得以大写,在一个个平凡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
重要时节的设立,总有它非同一般的寓意。今年的烈士纪念日连接起了中秋和国庆——“家”与“国”之间,秉轴持钧的还在于“人”的力量,追思英雄、缅怀英烈就赋予了这番深刻的涵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双节期间,各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成为旅游打卡点,越来越多的家庭带着孩子前来瞻仰革命烈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与家、国与人的辩证关系应该越发的清晰。在节日期间,把爱国主义作为重要内容来“置顶”,这不仅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更成为脚下的行动。
心怀崇敬致英雄,团结奋进续壮志。以国家之名,我们追思英雄、缅怀英烈,不仅是表达“怎么看过去”的鲜明态度,更是践行“如何向未来”的使命担当。2022年,陈祥榕的初中同学吴先坡带着和陈祥榕的合影找到屏南县征兵办要求参军,他拿出写好的艰苦边远地区服役申请书说,“祥榕走了,我上”。
在英雄回不去的故乡,有人选择接力,在更广袤的祖国大地,更多人选择用团结奋进的姿态去致敬英雄:医护人员选择了白衣为甲,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科技人员助力“神舟”飞天,去追梦星辰大海;菌草援助专家驻守高原荒漠,书写“山海之情”;乡村振兴一线的“新农人”直播带货,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以英雄之名再踏征程,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有这样的精气神在,未来的道路,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还有什么挑战不可战胜!(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