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龙辞旧岁,金蛇接新春。日历撕到了1月28日,红彤彤的“除夕”二字映入眼帘,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辞旧迎新活动在神州大地上演:噼里啪啦的鞭炮把气氛瞬间点燃,春联上的吉祥话寓意新的一年万事皆顺,团圆饭在香气氤氲中勾勒出年的模样,小孩子蹦蹦跳跳着讨要着“压岁钱”,一家人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守岁聊天感受着灯火可亲……
从时间轴上看,过年这场具有中国式浪漫的大戏从腊月初八就开始酝酿,经过小年的预热,最终在除夕夜达到高潮。节日是管窥民族气质的重要窗口,在“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欢腾场景里,寄托着我们对新春的无比期待。
审视眼前的除夕,颇有“今年大不同”的意味。一是自2025年1月1日起,除夕正式被纳入法定节假日范畴,传统节日里既有“万家灯火”的期盼,更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牵挂。二是春节申遗成功,传统节日在全球舞台上“C位出道”,“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有了更加生动的注脚。
作为华夏文化矩阵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佳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宏大叙事里的关键篇章,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于让传统与现代相向而行,奏出和谐激昂的交响。今年除夕衍生不少新玩法、新招数,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向新而生。
在上海市群艺馆,市民沉浸式体验蛇年木质中国结挂件制作,大家说要的就是“‘蛇’我其谁”;西安大唐芙蓉园内,长安灯会让璀璨灯火与古色古香的建筑交相辉映,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盛世大唐;广东中山市在国家级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孙文西路步行街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游客仿佛穿越南洋旧时光……烟火灯芒交相辉映,民俗文化聚焦闪耀。节日之所以是节日,在于它承载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场景。除夕这天,不少地方用满溢“非遗味”的节目来花式“整活”,诠释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也让过年的“buff”瞬间叠满。
民俗活动往往是节日的“灵魂”,在岁月长河中持续演绎着节日的独特魅力,赋予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活的生命力。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对于有着数千年农耕基因的中国人来说,除夕这一天饱含着对春天万物生长的热切期盼,于是春联、年画、鞭炮、年夜饭、压岁钱、守岁等年俗细节成为不可或缺的“气氛组”。传统文化带来的浸染,使得除夕输出不一般的幸福感,那是提醒我们要全身心地跨入到新的一年。
除夕处处欢庆热闹、也有人解码其中的门道。譬如,年夜饭。有四川泸州的网友就晒出他们的年夜饭菜谱:坛子肉、麻辣鸡、老腊肉、活水兔等那是满满当当。别小看了这些盘中餐,细究起来,它们还都是正宗的非遗美味。身处物质丰盈的时代,我们并不缺乏寻找味蕾满足的途径和机会,但对年俗的遵从和文化的传承,构成了除夕的风景线。在中国人看来,食物是有烟火气的,一桌团圆饭可以回答什么才是“年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必然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代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佳节,正是这份“核心竞争力”的生动体现。送冬接春、辞旧迎新,除夕的“内核”看似平实,氛围却是十足的喜庆和热闹,里面所蕴藏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更是能引发广泛共鸣的——新旧更替有序、家庭和睦美满、四时自然和谐……华夏民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赓续力,在除夕中有着实实在在的落脚。如今,春节成功跻身“世界非遗”之列,当除夕作为春节的序章惊艳亮相,世界也在这一天里,看到了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