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科技创新 强国有我】以星河为卷,绘少年凌云壮志

2025-04-24 18:00:46 来源: 未来网

今天(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寓意人类共享宇宙探索成果,彰显中国航天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刚刚,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以航天日当天出征的特殊仪式感,生动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也在广大青少年心田播撒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激励他们书写逐梦苍穹的崭新篇章。

连日来,各地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自北京和内蒙古的近百名少先队员,积极参加观礼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活动;河北省沧州泊头市的中小学以趣味课堂、模型展示、互动实验等形式开展航天主题系列科普活动,让学生们凝聚对航空航天的美好憧憬与探索热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们带着自己设计的火星车、模拟卫星举办了一场“航天嘉年华”,沉浸式感受航天魅力……航天精神的传承,正通过一项项科普实践活动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也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筚路蓝缕,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才使得中国航天事业在厚积薄发中,一飞冲天,闪耀寰宇。

早在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而今,嫦娥五号取回的月球正面月壤和嫦娥六号取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在展柜中相互辉映,为中国航天人“敢教日月换新天”写下生动注脚。从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外传回第一幅全月影像的嫦娥一号,到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首道印记的玉兔二号;从实现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的嫦娥五号,到即将启程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的天问二号;从2003年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那句“我感觉良好”,到神舟十九号乘组创造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这些跨越时空的坐标,构成了一部部立体生动的航天科学教科书。透过这些“教科书”,广大青少年在见证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一次次重大突破、取得一次次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心中悄然埋下“飞天揽月”的种子,向着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奋勇前行。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曾介绍,“我国月球探测起步晚、起点高;实施次数少、成功率高;经费投入少、效益产出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探月之路。”这背后是无数航天科研人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中国航天精度,用夜以继日的坚守突破 “卡脖子”难题。上海世博展览馆内,当孩子们在2025年“中国航天日”科普展上凝视着轻舟货运飞船的1:1模型,他们眼中闪烁的,是对中国航天科技的惊叹与自豪,他们见证的,也是中华民族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永不言弃的执着信念。

近年来,航天科普活动正以蓬勃之势不断焕发新活力。2025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中国航天日”期间,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关航天展馆、航天科研设施将集中向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开放,一批院士专家将走进校园为青少年进行航天科普宣讲;据报道,今年“中国航天日”海报征集活动还首次尝试使用人工智能视频生成技术手段,与相关AI单位合作开辟AI动态海报创作赛道,激发了公众的创作热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活动形式的异彩纷呈,更是航天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在青少年心中悄然扎根,这样的科普也有助于拓宽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认知维度。

55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吹响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号角。如今,空间站已经建成,登月梦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里泛黄的演算手稿,到文昌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轰鸣,都诉说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的精神,也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勇于接过探索浩瀚宇宙的“接力棒”。期待今日仰望星空的少年,能茁壮成长为明日筑梦九天的栋梁。(陆玄同)




    

作者: 陆玄同 编辑: 耿玥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