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起、暑气蒸腾,全国中小学生陆续迎来期待已久的暑假。长达两个月左右的假期是孩子们放松身心、探索世界的“黄金时期”,却也是意外事故高发期:从泳池、河边的溺水风险到游玩途中的交通隐患,从餐桌上的饮食问题到网络空间的诈骗陷阱……这些潜藏在假期生活里的“隐形陷阱”,既考验着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盯住老问题、警惕新风险,全力守护好青少年的暑期安全。
暑期高温难耐,青少年戏水兴致高,但可能因对水域危险认知不足容易陷入溺水险境。据报道,溺水是暑期儿童意外伤害的“头号杀手”。严防这一“杀手”,无疑是暑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人防”“物防”更要“技防”,就如何与水“打交道”,从“禁止游泳”到“安全游泳”,从“被动防范”到“主动引导”,这个夏天,不少地区正在积极探索新的防溺水模式。比如,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多数具备条件的学校已将游泳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并将防溺水知识和应急处置方法贯穿教学始终;在长沙天心区先锋街道嘉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师通过人体模特演示心肺复苏技巧,普及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让青少年们在实操实练中掌握急救技巧。学技能、知危险、懂自救,当广大青少年对池塘暗涌、江河湖海等的凶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懂得“遇到危险怎么办”,更能将“防溺水”从口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
守护青少年暑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防溺水的重点强调,暑期其他场景的“讲安全”同样不可或缺。引导青少年们对火车站的白色安全线要存有敬畏之心,避免因轻信“为偶像投票打榜”等网络诈骗而转钱,主动远离堆放可燃物的场所……防胜于治,把防范暑期意外伤害的工作做在前头,好过事后的亡羊补牢,这不仅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安全教育正以鲜活的姿态走进暑期生活。学校通过家访的方式把安全教育带进千家万户,公安干警进学校开展安全科普,社区利用现有场所讲解安全使用电梯等实用知识……当社会、家庭和学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浓厚的“讲安全”氛围,当孩子知道风险隐患不是“离我好遥远”,而是“近在眼前”,一张无形的“防护网”已是悄然织成。
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基础上,也期待广大青少年能在假期里拓展成长的厚度与广度。志愿活动的暖心体验、文化研学的探索之旅、体育锻炼的坚持之路、图书馆里的求知之行、名山大川的骋怀之游等等, 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来看,暑假是探索与成长的无界舞台,应是快乐且充实的,而安全正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
时常听到的是,“安全,怎么重视都不过分”,诚如斯言。学安全、讲安全、懂安全,要在日常中养成避险护己的本能习惯,让安全成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准则。我们期待,当九月的阳光再次洒进教室,广大青少年带回来的不应只是完成的暑假作业,还有在安全前提下积累的珍贵经历、成长故事和快乐回忆——这才是暑假给予他们的美好礼物。(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