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蜀道通,蜀道畅。站在广元明月峡,脚下,是千年古道的痕迹;远方,嘉陵江水静静流淌;身旁,高铁呼啸而过……这条曾被李白叹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已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窗口。
蜀道不再难,背后是创新与坚韧。从秦汉栈道到成昆铁路,再到如今贯穿群山的成兰铁路、西成高铁,中国人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把“天堑”变“通途”。比如,修建成都至黄胜关段的成兰铁路时,建设者面对的是100多米厚的古堰塞湖淤泥层,传统工艺根本无法成桩。但他们没有退缩,通过17个课题组联合攻关,最终首创全回转全套管施工工艺,且仅这一条铁路,就催生了100多项新型专利,为铁路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蜀道之“变”不仅体现技术的跨越,也体现发展理念的升级。2012年,成兰铁路项目主动暂停黄胜关至哈达铺段建设,只因线路穿越大熊猫栖息地和九寨沟黄龙区域等8个区域。此次暂停虽造成部分经济损失,却保住了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
开放的蜀道,连接世界也丰富生活。中欧班列(成渝)已累计开行超3.6万列,向西直达欧洲,向南拥抱东盟,泰国榴莲借助中老班列、依托“一箱到底”全冷链模式最快72小时就能到成都……开放,不仅让百姓的“果篮子”更丰富,更让企业找到新市场。比如,空客公司选择在成都落地欧洲外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从动工到完工仅14个月,竣工3个多月就获民航许可证,为交通发展、经济腾飞注入新活力。
蜀道,也是文明传承之道。美国学者贾和普25次行走千年蜀道,感叹“中国人是伟大的筑路者”;在四川广元翠云廊,1.2万余株古柏依然苍翠,从秦汉“植树表道”到今日“林长制”“古柏离任交接”,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四川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跻身前五,三星堆微距巡展走向世界,自贡彩灯点亮全球……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在这条古道上交融,让蜀道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
从“蜀道难”到“蜀道畅”,从“腹地”到“高地”,蜀道之“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缩影。每一条路,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出发,都通向更开阔的未来。蜀道在脚下,更在心里。它连接历史与未来,也连接中国与世界!(文字:张耀川、王堃;漫画: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