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苗网评 > 正文

青苗网评|把好安全门,让毒软泥类玩具无处藏身!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披露了“解压”软泥类玩具背后的安全“黑幕”:刺鼻气味、引起皮肤过敏、“三无”产品泛滥、高危有毒化合物硼砂滥用……这些色彩鲜艳、手感奇特、号称能“解压”的软泥类玩具,正在成为孩子身边的安全隐患。而商家坦言“成型水就是硼砂水”“软泥类玩具的负面新闻很多,但都没有影响销量”,厂家直言“检测报告可以造假”,则凸显出监管漏洞、厂商无良与消费盲从等诸多问题。

软泥类玩具具有可揉捏拉伸的特性,能给人带来即时满足感,叠加短视频平台裂变式营销助推,受到很多孩子的喜欢,甚至成了一些孩子之间的“社交货币”。但风潮之下,有毒化合物硼砂被常态化、无警示超标使用,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儿童误食5克高纯度硼砂即可致命,长期接触影响肝肾功能与生长发育。

更令人愤慨的是,个别厂商不仅隐瞒成分、虚构厂址、伪造质检报告,还以“凝胶水”“成型剂”等名称混淆视听,逃避监管。儿童玩具的安全性关乎孩子生命健康,有毒软泥类玩具泛滥现象须引起高度重视!

暗藏风险的软泥类玩具能长期流通,监管漏洞是重要原因。尽管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警示、查违规,但有些商家总能钻空子——线下严查就转线上,下架后换“三无”包装再卖……归根结底,生产源头追溯难、线上监管滞后、违法处罚偏轻等,都让这些无良商家有恃无恐。

儿童玩具强制性国家标准之一《玩具安全第1部分:基本规范》中明确提到,“最大可能地保护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玩具自身的某些缺陷给儿童造成伤害”,这其中就包含“中毒(毒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伤害”。国家推荐性标准《消费品中重点化学物质使用控制指南》中明确指出,“液体或黏性玩具材料中,硼的迁移量应少于等于300mg/kg”。从现实来看,仅凭厂商自觉恐难守住安全底线。因此,监管部门须加强对原材料、成品的核查检测,从源头杜绝“毒软泥”流入市场;还应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监管机制,让有毒软泥类玩具无处上架。而对查实的生产销售有毒软泥类玩具的市场主体,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让违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收益,真正形成震慑。

消费者的认知偏差,也让有毒软泥类玩具畅销无阻。不少家长认为“只玩不吃没事”,实则忽视了长期接触硼砂的危害;而孩子缺乏辨别能力,或被外观吸引,或盲目跟风,为有毒软泥类玩具留下了生存土壤。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水晶泥和假水玩具消费提示》指出,“慎选慎购水晶泥、假水玩具等类似玩具”。这也提醒家长选购时应主动查看产品质检报告与成分说明,广大少年儿童也要树立“颜值≠安全”的认知,从消费端切断有毒软泥类玩具的利益链条。

当然,并非要对软泥类玩具“一棒子打死”。当监管的刚性驱散“毒隐患”,当商家的责任意识替代“利为先”,当标准的底线守住“安全线”,那些被捧在掌心的软泥类玩具,才能真正成为承载童趣的玩伴,而非暗藏风险的威胁。

在新闻报道中,有关记者连续走访济南、临沂、郑州等地,一些批发店主表示,开学季软泥类玩具经常供不应求。联想到商铺前一双双把玩软泥类玩具的手,怎能不让人忧心?从生产到销售,从监管到消费,必须设置一道道“安全闸门”,让带“毒”的软泥类玩具无处藏身,把儿童玩具安全的“篱笆”扎紧扎实。唯有如此,广大少年儿童才能玩得更开心、成长更安心。(谢伟锋)

编辑:侯智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