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来论 > 正文

电气化铁路五十载,助力交通强国建设跑出“加速度”

据近日官方报道,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超12万公里,电化率达75.8%。从无到有、从普速到高速、从传统到数智,电气化铁路的发展不仅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电气化铁路具有显著优势。看动力,电力机车动力强劲,能够牵引更大的重量,大幅提升运输效率。例如,改造前的宝成线宝鸡至秦岭区段,列车上坡需使用3台蒸汽机车,前拉后顶才能牵引950吨重量,电气化改造后,同样使用3台电力机车,牵引重量可达2400吨,体现出电气化铁路在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看环保,相比内燃机车,电气化铁路运行时无废气、烟尘排放,噪声也较小。例如,据此前报道,黄万线电气化运营后,预计每年减少燃油消耗4.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8万吨,为京津冀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看速度,电气化铁路运营速度不断提高,提升运输效率。自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标志着我国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到如今商业运行时速瞄准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刷新“中国速度”,铁路电气化进程持续加快,为区域协调发展搭建了“快车道”,让“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诗意变为现实……

历经半个世纪的砥砺奋进,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成就斐然,掌握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新型“简统化”接触网在满足高铁供电系统运行要求的同时,接触网安装和维护效率提升了1/3,打破了以往依赖国外引进、未统一标准的局面;我国自主研制的恒张力放线车,整车功能显著优于进口的传统放线车,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铁路部门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持续深耕创新的不懈努力。同时,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创新版图始终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扩展——从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顺利运营,到地处世界屋脊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再到热带地区的雅万高铁开通,无论面对何种极端自然条件,铁路部门以技术创新进行施工与运维,不仅提升了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建设水平,更助推中国铁路成功走出去,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电气化铁路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数智化升级改造。高速铁路4C视觉智能分析系统利用高清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接触网设备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及时准确地发现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为铁路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通过在沿线布置感知设备,向行车调度以及运营维护等相关单位提供行车管制预案,辅助行车安全,有效提升了铁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铁路牵引变电所辅助监控系统,依托机器视觉识别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巡检和运维辅助决策支持,大幅提高了运行管理效率……当电子眼替代人眼监控安全隐患,当传感器网络构筑起全天候守护防线,中国电气化铁路正以数智化赋能效率跃升,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注入强劲的新动力。

五十载栉风沐雨,电气化铁路推动着“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加速实现,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展望未来,期待中国电气化铁路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更加耀眼的风采,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许文涵)


编辑:单文强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