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青苗网评:别让流量淹没未成年人的未来

2025-04-21 19:00:24 来源: 未来网

日前,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赤岭村10岁男孩阿亮(下称阿亮)在海上漂流一昼夜后,在30公里外的三亚海域被救起,引发广泛关注,成为网络热点事件。连日来,从“魔童哪吒”“悟空渡海学艺”的“造神”叙事,到近百个“分身”账号涌现“蹭流量”,再到网友扬言挑战“同款海漂路线”博关注,这场围绕“漂流小孩哥”阿亮的流量争夺战,不仅折射出网络生态的浮躁与喧嚣,更将未成年人权益置于漩涡之中。当“流量至上”的逻辑裹挟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如何守住底线、回归理性,是这一事件留给我们深思的重要课题。

我们看到,阿亮获救后,其形象被网友制作为“杰克船长”“魔童哪吒”等各种表情包,试图将危险漂流行为浪漫化为“英雄史诗”。然而,这种叙事掩盖了事件的本质——一个10岁儿童因私自划走景区皮划艇陷入险境,其行为本身充满侥幸与违规。气象信息显示,事发当日清水湾码头至蜈支洲列岛航线有6至7级大风,浪高1.5米,次日,白天海上风力大概有4至5级,若非施救船只偶然发现阿亮,后果不堪设想。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友和自媒体为博眼球,捏造阿亮“3岁骑摩托车、4岁智斗人贩子、5岁火烧土地庙”等虚假信息,将其塑造成“魔童转世”。这类造谣,不仅不尊重阿亮的人格、名誉与隐私,对其造成心理负担,还可能误导青少年模仿危险行为,甚至模糊公众对安全教育的认知边界,无异于向社会传递“越出格越受追捧”的错误信号。

而阿亮也似乎陷入了流量的汹涌漩涡。事件发生以来,一些人去村子里寻找阿亮,还有一些人以阿亮或者阿亮亲属的名义,开设社交媒体账号,部分账号单日涨粉超3万。此外,还有商家打出“划着亮哥同款皮划艇去赶海”的宣传口号,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有当地村民在附近开启直播带货……这场“流量狂欢”背后,是阿亮及其家人的生活被严重侵扰。家属透露,事件发酵后,总是会有陌生人到村中以及家里寻找、拍摄阿亮。有律师指出,此类行为涉嫌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及肖像权,若借此骗取、引诱他人打赏,数额较大还可能构成诈骗罪。

其实,阿亮被卷入流量的漩涡并非个例。近年来,“3岁女童被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4岁千万粉丝网红陷摆拍争议”等利用儿童赚流量的事件频发,未成年人沦为“流量工具”的现象愈演愈烈。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儿童的隐私、尊严乃至安全,皆可被“明码标价”。当未成年人的成长空间被流量挤压,社会理应以更审慎的态度审视这一矛盾。

破解困局,需多方协同。比如,平台须强化主体责任,阿亮事件中,相关平台已清理“火烧土地庙”等谣言内容,处置仿冒账号,但事前审核机制仍待完善;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红儿童”乱象的打击力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从事国家规定以外的劳动”的条款落到实处;公众也需摒弃猎奇心态,以理性围观取代过度消费。  

值得肯定的是,赤岭村村委会已对阿亮进行安全教育。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们也进校园宣讲,将公众注意力引向风险防范。这种“以安全替代猎奇”的转向,恰是流量“向善”的积极示范。

阿亮的“奇幻漂流”,本应成为一堂深刻的“安全公开课”,却在流量裹挟下异化为一场失焦的“狂欢”。当我们在屏幕前惊叹“野生生命力”时,更需警惕,每一个被过度消费的“网红儿童”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迷失于流量巨浪的孤舟。唯有守住底线、回归理性,方能还未成年人一片清朗的成长晴空。(陆玄同)


作者: 编辑: 未来网新闻侯智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