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
面对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育儿补贴,不仅是经济补助,还承载着国家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期许。
我们看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对育儿家庭进行“真金白银”的助力,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育儿的经济压力。且中央财政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按比例补助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地方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这既彰显公平性与普惠性,也为地方“提标”留出空间。
应对人口“大考题”,育儿补贴可以说是关键起笔。低生育率背后,“经济负担重”“时间精力不足”已成共识痛点。育儿补贴制度正是直面挑战的破题之举,有助于提升家庭生育意愿。尤为可贵的是,一孩、二孩、三孩同标准领取,打破既往地方补贴政策多侧重二孩三孩的局限。不夯实一孩“基本盘”,何谈生育率的提高?
从“允许生”到“鼓励生”,政策转向紧跟时代需求,直击民众痛点。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全面三孩”;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再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一系列政策举措层层递进、不断完善,勾勒出国家根据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对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进行持续深耕与精准施策的清晰图景。此次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既是对相关政策的积极响应,也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让家庭在生育、养育过程中获得更直接的保障与底气。
总的来说,发放育儿补贴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传递出“生育友好”的鲜明价值导向,为化解老龄化压力、优化人口结构播下希望之种,也有助于形成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当然,政策“生命力”在于扎根现实,兑现承诺重在“最后一公里”。在笔者看来,育儿补贴政策的落地开了好头,相关制度体系建设跟进值得期待。从落实层面来说,线上申领系统的便捷度、基层窗口的服务力、补贴发放的及时度等,都需细致推敲。各地也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探索差异化补充政策,如扩大托育服务供给、探索弹性工作制等。说到底,育儿补贴只有从“写在纸上”转为“存在账上”,从“数字福利”转化成“现实获得感”,才是检验政策落地成色的真正标尺。
我们期待,随着政策阳光照进育儿生活的细枝末节,更多家庭能卸下后顾之忧,在生命的传承中感受温暖与力量。这是千家万户的福祉所系,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