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日子。近期,在江苏连云港渔湾的青山绿水间,游客穿梭于满眼青翠与潺潺流水的山涧,享受清凉;在江西抚州乐安的千年古樟林里,往来不绝的游客在这里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相互交融;在山西长治平顺的太行峡谷中,游船载着人们领略碧水高崖的壮美……这些场景不仅是暑期旅游火热的缩影,更折射出“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生态文旅融合实践蓬勃开展。当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绿水青山”正转化为“金山银山”,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近年来,各地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探索生态文旅融合的多元路径。例如,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关停矿山、复绿整治等,从昔日矿山村蜕变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双赢”;入选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四川九寨沟县,创新实施“轻度开发+动态监测”模式,为发展文旅产业筑牢生态根基;福建武夷山在全域推广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既守护了当地的青山绿水,也引领全市茶企、茶农推进生态种植。这些实践不仅促进了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事实上,生态旅游的兴起,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多元且深远的。国家林草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庞大的客流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联动增长,生态文旅融合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地方发展的“新引擎”;在生态保护层面,各地建设绿色酒店、推广环保餐饮、开展生态旅游教育等,既让游客在旅途中树立环保意识,也有助于“倒逼”环境治理;生态文旅融合还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比如游客在体验中感知传统茶道、农耕智慧等,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这些成效,正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生态文旅融合不断深入,离不开多方协同护航。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统筹和协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再到旅游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部认定超过10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些接续递进、层层夯实的政策举措,为生态文旅融合锚定了航标,也持续激发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澎湃动能。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生态文旅融合步步深化、节节攀升,绿水青山的“颜值”正彰显出“金山银山”价值。期待有更多人奔赴绿水青山,助力生态文旅融合的活力持续激荡,让绿色发展的红利充分释放,推动“两山”理念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文字:魏平;漫画:陈夙颖、张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