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不少地方仍持续性高温,有些甚至最高气温超过40℃。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学校陆续开展新生军训,有家长就表示:“看着天气,心里未免有些担心!”一边是有关部门强调军训的重要意义,一边是家长及学生对健康风险的深切担忧,这场关于“高温下军训”的社会关注,其实指向如何在兼顾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开展军训。
军训作为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从磨练意志到培养集体意识,从学习军事技能到增强爱国情怀,科学有序的军事训练往往能带来课堂无法给予的成长体验。《国防法》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按照规定组织学生军事训练”;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也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按照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军事训练水平”。但现实中,个别学校将“磨练意志”简单等同于“耐热”,把“增强素质”异化为“硬扛”,这暴露了国防教育理念的机械化,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加剧了学生在高温天气下军训的风险性。学生中暑晕倒、患热射病等案例频现,甚至有人因此送医抢救。去年8月,山东某职业中专进行军训时就出现学生中暑死亡,死因为热射病。这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场景,不禁让人思考:在高温天下,军训也是否要有与时俱进的改变?
答案是肯定的。任何活动以及行动都要以确保生命安全为底线,这个底线绝对不能突破。《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天气室外工作时间作出严格规定,“用人单位在最高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时,停止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摄氏度以上、40摄氏度以下时,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并尽量缩短室外连续工作时间,不得安排劳动者在当日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37摄氏度以下时,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连续工作时间,并不得安排加班”。
室外工作有如此明确的高温防护规范,学生军训作为一种面向青少年的具有较高强度的集体训练,更应遵循“生命至上”的原则,将科学安排落到实处。去年,长沙市实验中学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气温高于35℃时,学校不会开展室外训练,并且错开安排在教室内进行国防教育”;近日,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开展的军训也避开高温时段,这样的安排并非“娇惯”,而是对学生健康的有力保障,既能达到教育目的,又能规避风险。真正的科学军训,应当以健康为前提,而非以“挑战极限”为荣。有些学校已经因材施教,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溺水急救等应急培训纳入军训,还有的学校延期或取消军训,这些灵活务实的举措,既守住了学生健康的底线,又有助于让军训意义在科学安排中落地。
高温下军训引发热议,还关乎教育理念的讨论: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下一代?当年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坚持授课,他们的毅力来自救亡图存的信念,而非形式化的“吃苦教育”。在和平年代,“吃苦”或许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磨砺,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知识与技艺的主观能动性,则更加重要。在日益强调创新的当下,无论是国防教育,还是人文素养、实践能力教育,探索更具温度与实效的育人方式,让成长的磨砺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远比机械“吃苦”更有意义。
高温之下,那些在树荫下讲解抗战故事的教官,那些备足盐汽水与冰毛巾的老师,那些根据天气灵活调整方案的工作人员,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军训”既要懂得点燃热血,也要用心守护健康。期待有更多以人为本的科学安排助力军训的价值充分释放,为学生成长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谢伟锋)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