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引发关注。同时,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绍兴鲁迅故里景区,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对此,该景区回应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景墙用木刻形式表现,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并表示,会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景区的态度是明确的,也很理性。毕竟鲁迅抽烟,是历史事实。鲁迅笔下的文字犀利、思想深邃,生活中也确实有抽烟的习惯,因为一个投诉就去改变其人物形象,既不尊重鲁迅,也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鲁迅的伟大,在于他唤醒沉睡的国人,批判旧社会的弊病,推动新文化的传播。他的思想光芒,远远超越了个人的生活习惯。对“鲁迅夹烟”墙画的质疑,实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过度洁癖”。
当然,当下社会愈发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投诉行为体现了人们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关切,有一定可以理解之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历史画面”与“现实模仿”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是否会因为看到鲁迅抽烟就去模仿?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从来不是“真空”,他们会在各种信息中学习判断与选择。景区展示历史人物形象时,当然可以保留其真实面貌,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青少年理解历史、辨析是非。与其过度担忧鲁迅抽烟的画面,不如思考如何更全面地为青少年讲好鲁迅的故事,让青少年真正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这比刻意规避历史细节、营造“真空成长环境”,更能帮青少年建立成熟的认知体系。
舆论场上,对于这类事件的讨论常常走向极端。有人认为是“小题大做”,有人则指责公众对历史人物的“不敬”,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而景区及时回应网友质疑,既解释了背景,又表达了理解,这种坦诚沟通的方式值得肯定。面对群众诉求,有关部门不能“装聋作哑”,而应主动回应、合理解释,这既是舆情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在公共场所控烟方面持续发力,各地纷纷出台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公众健康,也对青少年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鲁迅抽烟是历史事实,我们不必回避;但现实中有人在景区“点烟打卡”,甚至带着孩子“拍照留念”,这种行为就值得警惕。它不仅漠视其他游客的健康权益,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强监管,不能听之任之。
在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学会与历史对话,也要学会与现实和解。“鲁迅夹烟”墙画,不必更换;打卡点烟,得管管。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构成了一种更加完整、理性的社会态度。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也是教育初心与公共责任的叩问。让我们以更宽广的胸怀看待历史,以更理性的态度呵护成长,以更坚定的行动维护公共健康。这是对鲁迅的深情纪念,也是对下一代的深切关爱。(陆玄同)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