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各地以史料展览、纪念活动、精神宣讲等多种形式,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在此浓厚氛围中,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研究确定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共计80项),中国铁道博物馆“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专题展名列其中。这场展览不仅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以丰富的史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读懂铁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窗口。
老车站平面图,老列车时刻表,建设铁路使用过的劳动工具,游击队使用过的油灯、马灯等百余铁路老物件儿,每件都蕴藏着抗战故事;展览分为“危机与筑防”“铁道与战场”“铁路与后方”“胜利与接收”“铭记与展望”五个篇章,讲述了1931年至1945年期间铁路在抗战中的作用……一件件实物、一份份图文史料,将观众的思绪牵回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在多维叙事中帮助他们构建起对这段历史的立体认知图景。
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滇越铁路这条“钢铁生命线”无疑是厚重的一笔。据《云南档案》记载,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0年春夏之交,日军登陆越南运输中断的三年时间里,滇越铁路共运送物资130万吨、人员数百万。这条铁路为浴血奋战的将士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物资屏障,每一寸铁轨都镌刻着民族救亡图存的坚韧与不屈。
岁月流转,精神永续。如今,沪昆高铁的开通,将昆明到大理的行程压缩至约2小时,吸引众多游客乘着高铁“打卡”洱海、苍山,“铁路连内外”的功能,也从战时运输延伸到增进民生福祉与促进文旅发展;国际舞台上,中老铁路连接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不仅为两国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更发挥国际“黄金大通道”作用,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进行经贸合作的“桥梁”……从抗战时期铁路工人与沿线百姓共护物资通道,到如今以“高铁速度”“国际通道”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铁路始终是中国连接内外、穿越风雨的“钢铁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中国高铁实现从“追赶”到“领跑”,“千里江陵一日还”照进现实,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加速流动;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促进大湾区融合;洋山港昼夜运转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力量;大兴机场“钢铁凤凰”连接全球空中纽带;地铁像城市的“毛细血管”畅通出行……从高铁奔驰到大桥飞架,从港口轰鸣到飞机起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力“引擎”,让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蓝图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烽火岁月,铁路是民族危亡时的“生命线”,今日纵横的交通网络,恰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伟大抗战精神,已从战时的救亡力量,转化为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精神养分。它融入每一次突破、每一份坚守,成为民族复兴路上的不竭动力,指引我们在风雨中勇毅前行,向着更光明的未来砥砺奋进、笃定迈步。(程威)
编辑: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