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青苗网评|孤独症儿童被打,“对施暴零容忍”须成行业铁律

当公众谈及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时,先想到的往往是耐心、关爱与专业。然而,近日被曝出的“西安一名4岁孤独症儿童在康复机构被打”事件,深深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让公众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产生强烈担忧,为特殊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揪紧了心。

根据警方通报,涉事机构工作人员王某(以下简称“王某”)在工作期间确存在对儿童实施体罚的行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据报道,涉事儿童的家长向媒体反映称,今年6月至7月,患有孤独症的女儿小言在西安“佑贝儿科”做康复训练时,被王某多次暴力对待,身体出现淤青,双手被打得红肿,还出现尿失禁、能力倒退、自我刺激等情况。更令人担心的是,该家长称,7月3日,警方在“佑贝儿科”调取监控,拍到6月26日王某打小言双手,踢了另一个孩子六七脚,还拿球砸另外两个孩子的画面。这意味着,受到王某暴力伤害的可能还有其他儿童。那么小的患病儿童本该在康复教育机构里被温柔呵护,却遭受拳脚相加的暴力对待,实在令人痛心而愤怒。

一次暴力带来的心理阴影,可能需要一生去抚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患者(以下简称“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们来说,暴力伤害带来的创伤可能更为深远。由于感知觉异常,他们可能对疼痛和恐惧有更加极端的反应。更加严重的后果是,暴力行为不仅会对他们造成身体伤害,还可能破坏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世界的信任感,使康复训练成果付诸东流,对孩子造成难以弥合的身心创伤。比如,小言开始在“佑贝儿科”进行康复训练前,能力缺陷的情况属于“边缘”状态,但事发后被评为“中度”,王某暴力对待小言的行径无疑扯碎了小言的康复“进度条”。

王某向一个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孤独症儿童施暴,暴露的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沦丧,更是涉事机构的失责。机构内的监控为何只保留10天内的记录,是否有意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王某施暴时为什么没有受到机构的阻止,日常监管究竟是如何执行的?作为代表着专业性和可靠性的“残疾少年儿童市级定点康复机构”,资质审核是如何通过的,后续又是否严格维持运营标准?这些问号,都需要一一去拉直!既给受伤害的孩子一个公道明晰的交代,也为整个特殊教育行业敲响警钟,让监管的利刃斩断所有伤害可能,还“来自星星的孩子”一片真正安全的成长晴空。

从此事件再延伸去审视整个行业,特殊儿童康复服务准入门槛是否过低?工作人员资质审核是否流于形式?日常教学行为是否得到有效监督?这些可能存在的行业沉疴更需引发深思。

2024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Ⅴ)》中提到,全国0-14岁孤独症儿童保守估计约200万、每年新增约16万。然而,与之对应的是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境。但人才困境绝不能成为施暴的托词,反而警醒我们:必须加速儿童康复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让真正有专业、有爱心的人守护特殊儿童,这既是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无数家庭期盼的回应。

基于此,这起事件不该只是引起一阵舆论波澜,更应成为特殊教育行业“痛定思痛”的契机。从业人员须严守职业道德与法律底线,以专业素养和耐心态度对待孩子;机构运营须以制度刚性保障规范透明;监管部门须拿出雷霆手段让施暴者、违规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需要多一份关爱与用心;孤独症儿童家庭已经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专业机构,这份信任不容辜负。期待凝聚多方力量,为特殊儿童筑牢安全屏障,让他们在安全、专业、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谢伟锋)

编辑:瞿凯侠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