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近日,重庆一位初中班主任在班上引导学生不要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时的一番话,赢得了网友的广泛点赞,也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烂梗”在青少年群体中持续活跃的关注。当网络“烂梗”如潮水般涌入青少年的语言世界,以戏谑消解文明、用粗鄙替代优雅时,既要警惕其对语言生态的侵蚀,更需以理性与智慧引导青少年“好好说话”。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贫乏最终会导致思想的贫瘠。近年来,网络“烂梗”悄然渗透进青少年的语言体系、社交方式,乃至价值判断之中。诸如“唐人”“老登”“你个老六”“我勒个豆”等空洞乃至低俗化、污名化的网络用语,被青少年频繁使用,不仅削弱了青少年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损害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描述能力,也潜移默化地消解着他们对文明用语的敬畏,模糊着社交礼仪的边界,甚至可能造成“三观”扭曲。而且很多“烂梗”本身就带有攻击性、贬低性甚至歧视色彩,青少年模仿使用这些词汇,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能在自己心中埋下冷漠与偏见的种子。
网络“烂梗”之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大行其道,一方面,一些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以“梗文化”为噱头,制造“梗内容”,推动“梗流量”。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正处于寻求认同、释放压力、探索身份的敏感阶段,使用网络“烂梗”成为他们表达个性、融入群体的一种方式。
由此,在面对网络亚文化时,不能简单地“堵”,更要有温度、有策略地“疏”。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所说的那样,“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重庆这位班主任的做法,恰是“疏”的典范。她在发现学生使用不当词汇后,先查阅资料、理解背景,再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式教育。她用历史知识解释“唐人”的本义,再结合现实语境指出“唐人”这一词语异化后的伤害性,既让学生明白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也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这种“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也提出,学校教育要加强语文教育,从青少年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出发,引导他们多阅读经典文本,用更多优美的语言塑造他们的表达方式。诚如斯言,唯有让青少年真正接触到语言的美、文化的深、思想的厚,才能增强他们对“烂梗”的“免疫力”。
当然,治理网络“烂梗”泛滥,不能只靠学校和教师的“课堂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协同推进。家长不妨以规范用语树立榜样,并在亲子沟通中引导孩子辨识“烂梗”及危害。平台方、监管部门等也需承担起相应责任,把好语言关、内容关。比如,不向青少年用户推送网络“烂梗”;进一步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问题,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语言环境的侵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该如何为青少年守住语言表达的底线?又该如何以教育的力量,为青少年打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答案或许就在重庆这位班主任的课堂里——用知识破除无知,用理性对抗偏见,方能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陆玄同)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