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青苗网评|动画藏“毒”、文具变“枪”,谁来给孩子挡下不良短视频

在手机屏幕点亮的瞬间,世界便“扑面而来”——对未成年人而言,网络不仅是学习知识、拓展视野的窗口,更是塑造认知、建构价值观的重要场域。据央视新闻报道,按照中央网信办部署,北京市网信办启动了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已经清理了违法违规信息91万条,违规账号7.8万个。从查处情况来看,问题短视频主要涉及网络侵害、隐蔽传播不良信息、诱导未成年人线下从事危险活动、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等问题。这一类类问题,指向未成年人的成长安全、身心健康。

从报道来看,一个个披着童趣外衣,实则暗藏“毒素”的短视频,是有组织、有策划的网络诱导和信息污染。它们或以二次创作为名,解构原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植入淫秽、暴力、迷信等元素;或利用未成年人的形象进行不当演绎,将偷拍、拜金、家庭冲突甚至畸形情感关系,包装成“搞笑”“整蛊”内容来博取流量。更有甚者,一些视频打着“影视效果”的幌子规避监管,传递“未成年人免责”“法律可钻空子”的错误信号。可见,这是一种以流量为目的的内容异化,直接扭曲了未成年人的是非观、价值观甚至法治意识。

如果说线上的不良诱导潜移默化扭曲认知,线下的风险则直接危害孩子身心健康。有博主制作“10秒教会你制作可以发射的狙击枪”的视频,看似无害的手工作品却可以穿透气球、水果,实则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很容易在未成年人群体中造成伤害。类似的还有攀爬高楼、挑战极限动作等内容,也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盲目效仿,造成不可挽回的身体伤害。更有甚者,一些视频打着“免费送礼品”的旗号,诱骗孩子添加私信,将其引入脱离平台监管的私域空间,进而实施诈骗、隐私窃取乃至隔空猥亵等犯罪行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与安全。

其实,这些行为早已超出娱乐范畴,演变为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践踏,以及身心健康的直接侵害。而其背后的推手,往往是逐利而动的MCN机构(又称多频道网络机构,为内容生产者提供策划、制作、营销、经纪等相关服务),他们通过精心编排的内容吸引眼球、收割流量,最终实现商业变现。这种用未成年人谋利的操作,不仅违背伦理,更涉嫌触碰法律底线。

面对不良短视频的围猎,简单的“收手机”或寄望于未成年人“自律”,显然难以奏效。真正的治本之策,在于构建多方协同、责任明晰的治理体系。平台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不能只追求流量增长而忽视社会责任,须完善算法推荐机制,强化内容审核标准,特别是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建立更加严格的事前审查与分级过滤制度。监管部门则需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对屡次违规的账号和MCN机构依法采取限流、封禁、清退等措施,形成有效震慑。

当然,技术防控只是基础,陪伴是破解不良短视频围猎的“密钥”。家长不应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局外人”,而应主动走进孩子的网络世界,了解他们的浏览习惯,教会他们识别陷阱、抵御诱惑。唯有汇聚家校社的强大合力,才能织密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数字安全网”。

网络空间不应成为放任自流的“野蛮生长带”,尤其不能让未成年人在其中独自面对风险。净化网络生态,既是对每一个孩子的负责,也是守护“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的担当。让我们携手努力,还孩子们一片清澈明朗的数字蓝天,让他们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安心成长。(陆玄同)

编辑:高富灿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