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好评中国|《沉默的荣耀》何以成为生动的“大思政课”?

金秋时节,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层林尽染,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朵朵菊花陪伴英雄雕像左右。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后,众多青少年自发来到这里,在吴石、朱枫、陈宝仓等隐蔽战线英雄的雕像前鞠躬献花。一幕幕动人场景,展现了广大青少年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也彰显优秀文艺作品可以化身“大思政课”,促进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当尘封的英雄故事走出历史档案,以鲜活的艺术形式走进广大青少年心中,红色基因有了新的传承载体,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也有了更具感染力的路径。

真实的历史具有穿透时光的力量,本身就足以震撼人心。《沉默的荣耀》首次以电视剧形式呈现了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等英烈的真实潜伏事迹,揭秘隐蔽战线斗争细节,填补谍战题材历史空白。从成立“东海情报小组”密切合作传递多份重要情报,到面对酷刑坚贞不屈,那些曾藏于档案的故事,如今通过荧屏变得清晰可感。这种“补白”意义非凡——它让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艰难与危险,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打开了新窗口。

不同于多数谍战剧的“原型改编”,《沉默的荣耀》九成以上角色使用真实姓名,人物故事有据可考,为观众走近历史编织坚实纽带,也点燃他们追寻那段历史的热情。剧中展现的吴石作为福州本地人重视乡情和家族的一面,朱枫毅然放弃阖家团圆奔赴台湾的抉择……很多细节都来源于真实历史。这种呈现以历史为骨、以艺术为翼,将英雄们的理想主义与牺牲精神铸成可感可知的光影叙事。当五年级学生钱麒安能清晰说出“吴石将军明明有机会保全自己,却依然选择为信仰牺牲”,四年级学生刘晨阳真切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珍贵”,《沉默的荣耀》已然将其反映的历史,融入了青少年的视野与内心,让他们进一步“触摸”英雄精神的温度,完成从“知道”到“认同”的认知跨越。

情感共鸣,是“链接”广大青少年与英雄精神的“关键密码”。《沉默的荣耀》摒弃脸谱化叙事模式,突破传统刻板印象,细腻刻画英雄鲜活立体的人性光辉——吴石夫妇对子女的慈爱,朱枫温柔大方、善于社交的高知女性形象以及对养女的牵挂、聂曦在信仰与亲情间的挣扎等,这些浸润着烟火气的生活化细节格外动人。这也贴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他们中有部分人或许暂时难以完全理解复杂的历史背景,却能共情父母对孩子的爱,能读懂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抉择。这种共鸣让红色教育跳出“灌输式”框架,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发自内心的认同。

从《觉醒年代》掀起新时代广大青少年边查党史边追看的学习热潮,到《长津湖》以磅礴叙事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浸润万千青少年心田,再到如今《沉默的荣耀》引发青少年自觉向英雄献花致敬的时代回响,优秀红色文艺作品的思政力量正被反复印证。红色基因的传承不需要刻板说教,唯有扎根真实沃土、搭建情感桥梁,方能让广大青少年真切感知历史脉搏。

优秀文艺作品自带感染力,是润物无声的“大思政课”——它以艺术为桥,连接历史与当下;以情感为帆,传递信仰与力量。期待未来有更多《沉默的荣耀》这样的精品力作涌现,既深挖“沉默的历史”,又贴近青少年的认知需求,让更多英雄故事“活”起来,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让英雄精神永远照亮新时代奋进之路。(魏平)

编辑:高富灿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