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未来网评|敬老情满重阳景,孝亲辉映“夕阳红”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伴着菊桂飘香、金风送爽,重阳佳节如期而至。济南市博物馆举办“重阳话鸠鸟 漆扇绘秋光”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唐诗诵读、趣味问答、学习传统大漆技艺等感知孝文化的深厚内涵;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地东岳庙瞻岱门前搭起菊花塔,游客们品菊花茶、制茱萸香囊,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祈愿安康的“古韵新声”;郑州市惠济区南王村为全村748位老人发放了节日福利……近期,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主题活动,为古老节日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敬老孝亲的传统如同一泓清冽甘泉,滋养着世代中国人的心灵家园。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且“九九”与“久久”谐音,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登高祈福、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敬老爱老等民俗活动,不仅勾勒出重阳节独有的风情画卷,也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蕴含着深厚的敬老文化。从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当登高祈福的雅趣与现代敬老理念相遇,尊老敬老的芬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老年群体、重视老龄事业,推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俯身与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亲切握手的动人画面,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考察敬老院时对老人生活起居环境的细致关怀……每一个温情瞬间,都传递出以上率下尊老敬老的鲜明导向,诠释着“孝为德之本”的千钧分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座谈会时,叮嘱孩子们将“孝老爱亲的好人”作为学习的榜样,鼓励大家见贤思齐。广大青少年正用行动回应这份期待——庄严仪式上,少先队员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现场向功勋模范人物献上鲜花,敬礼致意;日常生活中,学生们认真听讲志愿军老战士讲述烽火岁月,青少年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结对帮扶,晚辈们耐心指导家中老人操作手机……行动是理念的延伸,尊老敬老的传承就在广大青少年一次次具体的躬身实践中。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如春风化雨,润泽着老年人的心田,也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刻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印记。当青少年学会在白发苍苍间读懂历史,在岁月皱纹中感受智慧,敬老便成为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以及行动自觉。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来,我们看到,社区“父母食堂”服务不断升级,老年大学的课程表日益丰富,银发专列、康养旅居蓬勃发展,家庭适老化改造让居家养老更安心;养老机构和设施稳步增多……这些变化,是“十四五”成绩单上的温暖注脚,也是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生动缩影。当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也随之升高。

敬老情满重阳景,孝亲辉映夕阳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3亿人。不少老年朋友,依然保持着老骥伏枥的昂扬姿态,在各领域贡献着“银发力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与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期待他们将尊老爱老的薪火高高擎起,把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当青春活力与银发智慧相互辉映,广大老年人将迎来更加幸福美满的晚年,我们的社会也将充满更多温情与美好!(谢伟锋)

编辑:郭超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