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十五五’规划建议我来学”系列评论③

好评中国·大国少年|既要保护更要赋能,让孩子们在网络晴空下健康成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这一重要部署,回应了当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现实关切,对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出了深远擘画。

党和国家层面的规划建议,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十四五”以来,互联网持续蓬勃发展,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其中我国10至19岁网民达1.44亿人;截至2024年底,网络文学阅读市场规模达430.6亿;2024年,网络视听市场总规模达1.22万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1249.2亿……当下,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产品已成为未成年人的“数字伙伴”,其内容优劣直接关乎孩子们的精神底色与成长安全。

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制定的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部署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化安排,平衡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需求——既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大局,也有助于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网络生态。

随着网络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互联网的诱惑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很多突出问题,持续考验着现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浙江铁券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永辉律师分析指出,一些未成年人可自由阅读的网络小说含“自残教程”“暴力复仇”等情节、个别网络游戏未落实实名认证导致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部分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软色情舞蹈”“危险挑战”等内容,不仅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身心健康成长等构成严重威胁。

由此,张永辉认为,“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部署,将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与时俱进、领域细分,为“十五五”时期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夯实基础,可谓是“立当下,谋长远”。

面向“十五五”,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石,清除不良内容、严厉打击违规运营等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乱象,以优质内容供给为导向引导行业发展向上向善,都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题中之义。

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细致“织网”,从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到“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一系列举措彰显着社会各界守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决心与行动。

在此基础上,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更待绵绵用力。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议相关平台借鉴“未成年人模式”升级经验,依托技术“未雨绸缪”——优化平台时长管控、消费限制等功能,设定社交媒体账号注册最低年龄门槛,利用算法推荐优质内容,对正能量内容创作者给予流量扶持等,构建“制度+技术”双重防线。苑宁宁提出“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家庭监护、学校引导、社会监督多元协同的保护格局”,凝聚治理合力。

强化“保护”之外,更要注重“赋能”。无论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作为重要篇章,还是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有关方面精心打造《团团微课:青少年网络素养公开课》,抑或《AI时代青少年自护宝典》套书助力青少年抵御网络暴力、AI诈骗等风险,都为“十五五”时期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供了生动样本。

数字浪潮奔涌,我们无法也不应让孩子与网络隔绝,而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清朗、更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让网络世界真正成为启迪智慧的沃土,而非隐藏风险的暗礁。当每一份力量都汇聚于此,我们便能更自信地期待,一株株“幼苗”必将在阳光雨露中,成长为“参天大树”!(谢伟锋)

编辑:瞿凯侠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