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来网评  >  正文

【科技创新 强国有我】“文博热”圈粉青少年,为文化繁荣注入新活力

2025-05-19 09:20:11 来源: 未来网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连日来,全国多地博物馆推出各类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吸引大众走近“文博实践课堂”、共享多元文化盛宴。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联合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特别推出“冰川科普大篷车进社区”活动,通过专家讲座、互动实验、原创科普剧等形式,吸引孩子们探索“冰川奥秘”,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点燃科学求知热情;在湖北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利用云渲染与AI交互技术打造的“遇见百件荆楚瑰宝”AI云展厅,帮助游客收获“沉浸式观展+与文物实时互动”的双倍乐趣;在河南郑州,郑州二七纪念馆聚焦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核心亮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普及法律修订背景、重点内容,让大众在心底筑牢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透过博物馆,我们得以追溯、解码并传承先民的智慧和精神,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昂首阔步地迈向新的征程。长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围绕“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新时代的文博事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应与时代同频共振。近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推陈出新的道路上奋力耕耘。在技术手段上,VR、AR、实时云渲染、全息投影、裸眼3D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使得数字艺术展、全景展厅、智能导览、沉浸式互动体验等项目在各地博物馆落地开花,不断赋予公众多形式感受文物魅力的全新体验;在文旅融合上,一些地区开创“博物馆+旅游”模式,推出文创、市集、云展览等,推动文博事业与城市人文、经济发展等深度融合,助推文物的社会价值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思政课“搬到”博物馆,“文博+思政”模式推动了思政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入脑入心”。比如,获评优质资源示范项目的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里的思政课”,便是通过博物馆与地方高校共建红色基地、共育青年志愿者讲解人才等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成为红色文化的精彩讲述者、生动诠释者和忠实传播者,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又如,在广西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讲述民族团结的思政课已成为深受当地青少年喜爱的“宝藏课程”。

创新赋能文博“热起来”,热潮涌动青春“动起来”。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2024年度),2024年国家博物馆接待0-18周岁的观众占比为20.15%,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达到62.09%;带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隰县小西天的《黑神话:悟空》,研发团队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73%……可以说,青少年正成为推动文博游热潮的重要力量。热潮,一方面源自“流量”的吸引力。近些年,诸多博物馆加大普惠力度,持续扩大面向青少年、大中小学生等群体的免费范围;同时,积极通过艺术创作、科技运用、视听化表达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满足青少年群体多元化、个性化参观需求,不断招徕“流量”。热潮,同时彰显在“留量”的深度参与中。一度火爆出圈、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小孩哥讲解员”,逐渐增设的青少年策展单元,颇受年轻人喜爱的“看展式社交”……从“单向观展”到“深度互动”,从“参与者”到“共创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以主人翁姿态投身至博物馆事业的火热实践,在一场又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让青春脉搏与文博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助力文物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时代潮头瞭望,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前景无限。面向未来,我们当以博物馆为桥梁,让古老与现代对话,让传承与创新交织,从先辈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在时代的征程中阔步前行。让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青少年,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炬手”,让青春在助力文脉传承、文化繁荣的道路上绽放绚丽之花。(许洪鑫)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项目)

作者: 编辑: 耿玥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