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引发热烈反响。最新数据显示,影片票房已突破17亿,观影人次破5000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战题材电影热度高企的同时,近日,舆论场中也出现了关于“适合观影人群”的讨论。
“《南京照相馆》适合小孩看吗?”这一热议背后,藏着当代历史教育的深层命题。当影院里年轻的面庞与银幕上的历史影像重叠,当家长们带着孩子在片尾久久伫立,答案已然清晰: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适合与否”,而是给青少年的一堂必修课,只是需要根据成长阶段调整“开课”时机。
电影用洗照片的暗房隐喻,为青少年打开了认知历史的独特窗口。日军镜头下伪造的“亲善”影像在显影液中逐渐清晰,孩子们能直观看到侵略者如何用糖果掩盖屠刀,用笑容粉饰暴行。这种视觉化的叙事,比课本上的文字更具冲击力,青少年观众也会从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残酷与沉重,这种共情是简单的说教无法替代的。
影片对历史细节的克制呈现,也是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精妙之处。它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却通过残垣断壁、倒塌的商铺房屋、被鲜血染红的河水、幸存者颤抖的双手等细节,让苦难变得可感可知。这种“留白”式表达,既保留了历史的严肃性,又给青少年留下了思考空间,让他们在震撼中理解战争的残酷,在沉默中体会和平的珍贵。
在回答路演观众“《南京照相馆》适不适合小孩看”的提问时,主创人员答复里“等他们长大”的理念,也彰显了历史教育的科学态度。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或许难以理解复杂的历史语境,但电影留存的影像档案,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历史教科书”。当青少年具备一定认知能力后,这些展现真实历史的影像会比任何虚构故事都更有教育力量。就像影片中那些代代相传的照片,历史记忆也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传递,才有助于真正内化为青少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对青少年而言,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让真实的历史转化为可感的影像,更在于在他们心中种下捍卫真相、珍爱和平的种子。当他们看到国际友人冒死拍摄的史料,看到遇难者留下的最后影像,会明白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重量的珍贵记忆。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青少年真正理解“铭记历史”不是口号,而是对遇难同胞的告慰,对和平的守护。
历史教育从来不该是温室里的培育,而应是让青少年在真实的历史光影中学会思考。《南京照相馆》用理性的视角、真实的影像,为青少年搭建了认识历史的桥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教育,是让青少年既看到黑暗,也看到光明;既记住苦难,更懂得担当。这样的“大思政课”,值得每一位青少年用心聆听。(魏平)